|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应城岩盐文化

应城岩盐文化

关键词:应城,岩盐,文化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应城
  • 电 话:
  • 网 址:
  • 感谢 yingcheng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3642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清朝咸丰年以前,应城一直食用淮盐。膏洞洞商打井开采石膏只取白石膏,把与之共生的上下两层青石膏作为废碴,弃之洞外。废碴日积月累,渐成小丘。天下大雨,冲淋产生的盐水流到附近农田,把禾苗弄死了。

当时的官方对食盐实行一种叫做引盐制度的专卖管理,应城是淮盐的引地(即指定销售地),向官方纳引税的盐称为官盐,否则为私盐,官方严禁私盐出售。

咸丰二年(1852年),太平天国革命军进驻武汉地区后,长江流域交通阻塞,淮盐难入湖北。膏洞附近农民用废碴浸水取汁,代替食盐,周边居民都相继效仿。咸丰三年(1853年),应城洞商获准破禁熬盐后,用废洞蓄水,汲水熬盐,取水一担,可得盐三、四斤。至此,自采膏业300年后,萌生了采盐业。

由于盐与石膏同出一洞,故有“膏洞为盐洞之母,先有膏而后有盐,今日不凿膏,他日必无盐”之说。于是出现膏盐兼采的局面。至光绪八年(1882年),年产原盐约7800担。光绪十年(1884年),开熬锅16700余炉,年产量增至58450余担。光绪十二年(1886年),为顾全淮盐的引地,经督、抚衙门核减三成,每年准熬盐11000炉,年产量降为38500余担。宣统年间(1909~1911年),熬盐户发展至50余家。

民国初年,由于膏贱盐贵,各洞商在井底横向掘进约200米,停止采膏,封洞蓄水,浸泡一年左右,取水制盐。民国9年(1920年),年产约18万担。民国13年(1924年)产22.5万担。民国14年(1925年),全矿山有膏盐洞商79家,洞井250余对,其中盐洞160对,有盐工6万余人,当年生产27万担。民国17年(1928年)达36万担。民国24年(1935年)前后,财政部应城膏盐管理局为防止应盐侵入鄂岸,年限额生产30万担。民国25年(1936年)10月~26年(1937年)9月,实际产盐32.44万担。

民国27年(1938年)应城沦陷后,日寇对膏盐矿区实行残酷统治,并对膏盐矿产进行疯狂掠夺。民国29年(1940年),日伪应城膏盐公司设立制盐部,下辖16个制盐总厂和108个汲卤熬棚。规定各盐棚分散取卤,总厂集中熬盐,由公司统筹运销;卤水也由公司给价专卖,各盐棚不得私自售卤和产盐。至民国31年(1942年),年产食盐达40万担。同年4月,日寇妄图切断我鄂中革命根据地的食盐来源和经济补给,竟下令焚毁熬棚100个,只留8家继续生产,致使矿区损失惨重,元气大伤。

抗日战争胜利后,各洞商虽力图恢复,但未能达到战前的生产水平。民国35年(1946年),全矿区有盐厂73家,年产食盐仅19.2万担。民国36年(1947年)下降至6.8万余担。

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政府针对应城制盐业生产方式落后,质量低劣,食用后有碍人体健康的状况,对盐厂实行逐渐裁废的政策。1952年,原有盐厂全部裁撤,开采和熬盐生产停止。

1957年初,为探明应城的石膏储量,地质部门在距应城城区西北1000米处进行钻探。当钻进深度到达约300米,钻井工和地质员忽然发觉,钻取的岩芯仅有夹石层的残余碎块,而钻孔内的循环液有很浓的咸味。经分析鉴定,认为系钻遇岩盐矿石所致。将孔内的循环冲洗液更换为饱和盐水,果然取出了纯白的岩盐矿芯,证实此地区埋藏有岩盐矿床。鉴于当时施工的500型钻机的能力有限,使用的CK19号钻孔的钻探深度仅达到445.92米,尚未达到含盐层的基底。

应城发现岩盐,是湖北省的一件大喜事。省政府指示省地质局抓紧应城地区岩盐矿床的勘探。省地质局与省工业厅商议,共同组成云应地质队,担负应城地区的岩盐普查和勘探任务。该队根据省地质局的指示,首先布置了在应城县城关镇以东7.2平方公里的范围勘探,勘探深度500米左右,1957年12月正式施工,至1959年4月结束。同年10月提交了《湖北省应城盐矿井田勘探储量报告》。探明岩盐资源储量281.53亿吨,工业储量74.06亿吨,其丰富储量在我国中部绝无仅有。岩盐氯化钠含量为63.4~88.5%,最高达95%,除含硫酸钠5~20%,硫酸钙3~15%外,钡、砷等有害物质含量均在允许范围内,为贫碘岩盐。矿床产生于新生纪下第三系云应群膏盐组中部岩盐段,岩盐矿石类型有块状、条带状和团块状三类。上为硬石膏及上钙芒硝,再上为文峰塔泥岩组和第四系的地层覆盖,其下为下钙芒硝及下硬石膏段。矿床没有露出地表,为隐伏矿床。埋藏深度300~800米,平均厚度250~500米。岩盐的开采层由多个单层岩盐与钙芒硝、钙芒硝泥岩、硬石膏夹层重叠构成。岩盐层中的岩盐可分为四种:即无色透明纯盐;白色纯盐,两种岩盐含氯化钠均高达85~94%;含有杂质的岩盐,含氯化钠75~85%;与结晶石膏或硬石膏共生的岩盐,含氯化钠45~80%,是国内一种品位较高的岩盐矿层。由于含杂质的程度不同,呈现出白色、灰白色、灰色、灰黑色等岩盐层。

1958年初,在开展应城盐矿井田勘探的同时,将白色的岩盐矿芯呈送张体学省长,他即兴批语:“极端需要”。并询问是否有毒,指示送省卫生防疫站检验。经检验,铅、砷、钡等有毒物质均在规定范围之内,可以食用。于是,湖北省工业厅指示应城石膏公司采取边勘探、边筹建开发的办法,由该公司的基建工程处先建设一对年产45万吨的盐井。当时借鉴应城石膏开采和煤层开采的技术,制定了用旱采法开采岩盐的总体方案。

1958年10月,湖北省应城石膏公司根据地质勘探资料,在城东的烧香台动工兴建一对直径为4.5米的新型盐井。经过一年半的施工,深276米的主井于1959年12月落成;深428米的副井于1960年2月落成。为适应膏盐生产的需要,1960年元月,湖北省应城盐矿划分为独立的国营企业,隶属省轻工业厅管辖。其开采工艺经历了旱采、水旱兼采和水采三个阶段。

旱采:建矿之初,为旱采阶段。其生产方式与石膏的开采过程基本相同,即从地面开凿井筒抵达地下盐层后,再横向掘进,通过割岩掏槽,钻眼爆破,直接采掘晶体岩盐,经粗选充填,矿石装运提升到地面后,再经过选矿破碎,就成为成品盐。1963年对运输方式进行了改革,在井下井巷安装了调度小绞车,代替部分人力推车。1965年,大巷道的人力推车和绞车改革为无极绳运输。1967年,大巷道的运输又改为7吨直流电机车运输,基本实现了井下运输机械化。旱采借鉴了应城膏矿和煤田的开采经验,在工艺技术和机械化程度方面有较大的改进。在当时煤矿和非金属矿的开采中,属先进水平行列。它革除了应城膏矿矮门工作面人力拖运和滑车运输方式。由于旱采投资大、施工周期长、资源采出率低,且生产工序繁多,工人劳动强度大,短期内难以形成现代化的规模生产。这一时期,除1965年年产量达到2.78万吨外,其余年份均在2万吨左右徘徊。

水旱兼采:1968年,应城盐矿试验成功井上水溶压裂开采法(即水采法),使盐业生产进入水、旱兼采阶段。至1975年12月,封闭竖井井口,旱采完全停止,结束了岩盐的井下开采方式,实现了纯地面工厂制盐的新型生产格局。

水采:继水采试验成功后,地下试验也获成功。并先后建起了第一水采区、第二水采区,建16口生产卤井。1969年春,应城盐矿水溶水力压裂开采钻井及10万吨级的真空制盐设备同时交付使用,开拓了新的生产工艺,扩大了生产规模。其采卤工艺,全在地面控制操作,由注水井注入高压水,出卤井即可采出近饱和浓卤,用管道输往制盐车间,真空蒸发——回溶芒硝——离心脱水——沸腾干燥——成品包装,整个生产过程,基本实现机械化。水采是盐业生产方式的一次大变革,也是对盐业生产力的一次大解放。矿山劳动条件改善,工人劳动强度减轻,生产率大幅度提高。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Dc3OTE0MTY=/v.swf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3789983311 传真: 邮箱:1017357009#qq.com
地址:应城市城南大道庙湾19号 邮编:432400
Copyright © 2004-2024 湖北航程网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