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校友】《我的母校情结》应城一中90华诞征文选登

  • ㄜ~{离隹}、
楼主回复
  • 阅读:3575
  • 回复:0
  • 发表于:2021/4/13 21:31:11
  • 来自:湖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应城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90年校庆特别节目《老师好》
讲述你的一中故事,谱写母校新的辉煌!

    

         我的母校
情结          
   



应城一中07届校友陈赓

陈赓,出生成长于应城一中。2004年9月就读于应城一中,2007年8月考入军械工程学院,现任职于空降兵部队。







 


老一中院内池塘

               


         
我人生的起点是从应城一中开始的。1989年8月我出生时,从事教育工作的父亲被调到应城一中工作,于是我随父亲来到了书香浓郁的一中校园,从而开启了我十八年的一中校园生活。
从1990年到2005年的15年间,我们一家在老一中换了3次住房,从最开始居住条件非常简陋的西大楼、到家属楼5单元、再到东校门口的17单元,由于一中整体搬迁,2005年我家住进了新一中家属楼。在我儿时记忆中,老一中校园里房屋建筑比较简陋,老师们的住房都很狭窄,连西边一排临西街菜场俗称“马棚”的低矮房屋都住满了人。早时的西大楼门口有一个很大很深的水塘,水面上全是浮萍,父母担心我去水塘边玩不安全,于是编出水塘里有“猫虎子”之类的话来吓唬我,从这里经过的老师也时时提醒我要注意安全,后来水塘填平改建成了车库。老一中地处城中闹市区,四面临街,面积虽不大,但这可是我们这群教职工的小孩们的成长乐园和世外桃源,老一中的校园曾一度就是我心中的整个世界,是我童年时代的“百草园”。


一中部分教师子女合影

(前排:刘春清、廖志文、杨坚强、陈绍明、陈进锋。  后排:杨中兴、吴桂清、胡进明。)


那时,我们这群天不怕地不怕的孩子每天晚上都会不约而同地聚集到一起,在院子里娱乐玩耍、追逐嬉戏,不大的校园成为了我们的游戏天堂。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警察抓小偷”和“躲猫猫”游戏,从进门左侧的橱窗到学生宿舍后面的花园、从教学楼前的假山到北边的操场、从食堂到单双杠器械场,我们的足迹遍布了每一栋楼房、甚至每一间教室,教学楼前的假山、偏僻处废弃的仓库、操场跳远的沙坑、道路两侧的花坛,都是我们过家家、打弹珠、拍洋花、炸鞭炮的绝佳场所。现在,我童年的玩伴们,都各奔前程了,多数就没有再联系了,但关于那段童年的美好回忆却始终让我魂牵梦萦、难以忘怀。在此,我深深地祝福你们!

   


 父与子(应城一中陈进锋老师)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父亲带我到当时学校唯一的多媒体教室——实验楼阶梯教室,和学生们一起观看当时热播的电视连续剧94版《三国演义》,每年春节大年初一,父亲带我到阶梯教室参加教职工新春团拜会,每年元旦,父亲带我参加他们班元旦文艺晚会,教室里张灯结彩、喜气洋洋、热闹非凡……在我记忆的最深处,一中校园的教职工都是那么的和蔼可亲。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退休的杨爷爷,他拄着拐杖、步履蹒跚,但双目炯炯有神,我家和他家是邻居,每次上学放学见到他,他都会慈祥地对我微笑,和我说几句话,还时不时地拿出家里做的土面饼来给我吃。当时,我还不知道,杨爷爷的大儿子就是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全军十位英模挂像之一的杨业功将军。我还忘不了潘祥健爷爷、祁琼华奶奶的大白兔奶糖,辛金芳爷爷的苹果,彭风珍奶奶教我的英语单词,吴桂清爷爷一家对我的关怀和爱护……在一中的校园里,我时时处处感受到温暖,我是在你们的呵护和关爱中长大成人的。



应城一中教师(张兰华、刘德林、代建华)



2004年,我有幸从实验初中考入应城一中学习,当时应城一中计划正录生是360人,我是其中之一,为此我很自豪。那时,搬迁后的新一中已经建成投入使用了,我直接去新一中上的学。新一中在应城市东边,远离中心城区,环境上少了一份喧嚣、多了一份幽静,更加适合我们安心学习。当时新校区的教师家属楼还未建成,因此我经历了一年多的走读生涯,每天3趟自行车,来往于新老校区之间,这既锻炼了身体,也感受了城市街道繁华的气息。2005年,我们一家搬到新一中家属楼,我结束了家校间奔波的辛劳。紧张忙碌的两点一线的高中学习生活,使我直到高考结束也很少再去市中心了。



应城一中特级教师 吴桂清、段海进


三年的高中生涯时光虽短暂、但记忆很深刻,因为那是我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我知识结构体系建立的关键时期,我忘不了一起学习生活的同班同学,更忘不了陪伴我、引导我成长进步的各位恩师:班主任张兰华老师,兼任我们的数学课,我想全班同学最难忘的可能就是张老师那微笑的面容、犀利的眼神和那略带杨岭口音的普通话;语文段海进老师,形象好、气质佳,总是男神般的存在。


2020届毕业照(周沫林老师和同学们)

英语周沫林老师,精瘦的身材,戴一副眼镜,两手将书捧在胸前,很有精神、很有学术范;物理陈汉生老师,总能把抽象深奥的物理学理论讲得那么通俗易懂,而且语言幽默风趣、喜感十足;化学张丹老师,最深的印象还是我们在做化学实验时,她不厌其烦的强调提醒,还有实验做成功时那蒙娜丽莎般的微笑;


应城一中化学教师张丹


生物汤明祥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最难忘的就是汤老师穿梭在教室走道间的微微弯曲的身影和课前的那深深一躬……可亲可敬的老师啊,正是你们的呕心沥血,正是你们的谆谆教诲,让曾经懵懂的我生命里充满了理想和信念,给了我做人的启迪和方向,使我得到了知识的琼浆,智慧的力量!

         

            


应城一中生物教师汤明祥 物理教师陈汉生



2007年,我携笔从戎,光荣地进入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导弹工程系学习,4年学业结束后,分配到了空降兵部队,2017年军队改革、部队整编后,调入旅机关参谋部门,目前任职于副营长岗位。从记忆的起点到离开家乡投身军营,我在应城一中这个温暖和睦的大家庭里度过了十八个春秋。如今每次休假回家,我都会到新一中的校园里跑跑步,找回当年高中三年求学的感觉,深情地凝视着陪伴我3年的“B栋”教学楼(现在命名为“明德楼”),内心深处涌起对恩师的无限的敬仰之情。我也会到老一中院子里去转一转,看看时过境迁的老房子、老建筑,感受日新月异的新发展、新变化,怀念童年的幸福时光,勾起儿时的美好回忆。路旁的小树,你可记得当年那个无知的我?身边的小草,你可记得当年那个懵懂的我?


  
       


老一中家属楼



应城一中,我的母校,千言万语也述不完我对您的感恩之情。“一中母校”这四个字已深深印刻进了我的生命,应城一中的求实精神已融入了我的血脉和灵魂。两代一中人、一生母校情,不论走到哪里,不论身处何方,我将始终铭记母校的培育、恩师的教诲和“报国勿相忘”的誓言,不断践行“今天你以学校而骄傲、明天学校以你而自豪”的承诺。我的童年、我的母校、我的应城一中,我永远眷恋您、时刻挂念您!

今天,我在军营为您庆生,祝福您——母校,祝您沐浴改革的春风,再掀教改浪潮;祝您吹响时代的号角,争创荆楚名校!愿您的明天更加美好、更加灿烂辉煌


                    陈赓2020年7月写于部队

往期回顾  点击阅览

【校友】《榜上无名,脚下有路》应城一中90华诞征文选登

【校友】《记忆 · 1989年的秋天》应城一中90华诞征文选登

【校友】 一位“大隐隐于市”的漫画家

【校友】 应城一中是我们魂牵梦萦的文化空间

【校友】庆祝吾辈高中母校成立90周年

【校友】祝贺余振校友当选中华美国学会常务理事

【校友】祝贺陈波校友任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教师】缅怀应城一中首位特级教师胡建成

【教师】我的父亲汪汉民




应城一中征集“校友风采”专辑的公告

      母校,是一篇写不完的诗,是一首唱不尽的歌。母校,是我们无限美好的回忆,是我们梦牵萦绕的情怀。时值母校90周年华诞,母校将编辑出版“校友风采”专辑(书名待定),特向广大校友征集文稿。


一、征稿内容:
1、在母校时的学习和生活给自己留下的难忘和珍贵的记忆,对母校的老师印象与怀念以及与老师、同学之间的珍贵情谊等。
2、离开母校后深造的经历,走上工作岗位后奋斗的苦与乐,通过奋斗取得的成果等等。
二、征稿形式:
体裁:回忆录、自传、记叙文、叙事散文、报告文学等均可。
字数:15005000字之间。
欢迎校友踊跃投稿,投稿请扫码:

联系地址:
应城一中科技楼六楼613室校友之家
联系人:张希老师  手机:13886369645
 


                     应城市第一高级中学

               应城市第一高级中学校友会

                        2020年6月18日



扫描二维码 关注应城一中实时动态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我们一直在努力

(图文编辑  张希)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