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应版面之约写与饭碗相关的话题底稿(12篇一1)

  • 疏影
楼主回复
  • 阅读:2427
  • 回复:0
  • 发表于:2023/11/24 17:54:40
  • 来自:湖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应城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法治日报2022年05月12日报道,针对媒体反映个别地方毁麦开工及网上流传的“割青麦作饲料”短视频的报道,让大众突然意识到粮食生产这个关乎国计民生的问题的重要性,关乎到如何有充足的粮食保障市场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为充实版面有关粮食之类的信息,撰文以飨读者。
     不同于其它民族依赖狩猎或靠游牧为生,吃饭可以用刀叉盘子杀鸡宰羊。纵观历史,传统的农耕文明对于土地生产粮食的依赖性,让古代中国人有意识地专注土地,因为只有土地才能生产粮食满足食用;也因此让中国人对于有田有地,就是有江山社稷的认同感大于其它民族,也让中华文明成为唯一没有中断过,且源远流长之根本。
  放眼世界格局,欧洲与中东也曾经形成过有如华夏文明一样的大一统国度。后来都因为不善于农业种植,粮食跟不上人口的增长,饥饿使政权难以为继,吃饭问题无法解决,必然人心浮动,何谈文化的凝聚力,最终政权被颠覆。国家四分五裂,一部分掌握武装者占山为王,或自己宣布成立国家,随之就出现了由众多中小型国家组成的城邦联盟,如现在的“欧盟”、“阿拉伯联盟”等等,其根源还是贫穷与饥饿带来的连锁反应。
  华夏民族历史上除了战国春秋动荡,也曾多次变成一盘散沙状态;究其原因也不外乎民不聊生所引起的战乱与军事割据。民众与政权文化里如果缺少了土地认同感,必然不注重耕种,粮食供应不足,必然社会动荡,必然没有人注意到土地疆域对于子孙万代的重要性。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欧洲也有部分人种地,但不是主业,他们只注重城堡与城郭內的惬意与繁华。中东缺水,只有大草原与草场,因此人们心中只有游牧业,缺粮食的时候就南下中原抢窃;欧洲人几乎抢遍了全世界。他们缺少了中华文明对于农业生产的关注度,注定了会失去文化的凝聚力,其结果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由几十个中小国家组成的松散的欧洲,和一个因为过渡放牧变成连草皮都不生长荒原,要不是地下存储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中东人恐怕只能移民到其它大陆去。首先我们应该感谢华夏民族的先祖们生存靠的是吃饭,而不是靠猎食动物获得生存。因为需要土地种粮食,开疆拓土就成为了历朝历代帝王将相们的首要任务,土地就是粮食,粮食就是凝聚力。一部人类历史,就是因此土地与粮食的争夺战。
      让我们再次回到吃饭的老话题上来,首先中国人吃饭一多半都是端着饭碗,拿着筷子,叫做有菜有饭有吃喝,有模有样有规范;在民间叫做有教养,因为在社交场合文质彬彬地吃饭,那就是修养。传统的中国人进餐,不管是别人请你,还是你请别人,历来都有约定俗成的规范。吃饭的姿势历来也有很多讲究,叫做“巴饭碗”,就是吃饭要将饭碗端起来细嚼慢咽,不能吃相难看,要有优雅姿态,而不能自己不管不顾地伏在桌子上狼吞虎咽。其实“巴饭碗”是一句双关语,告戒你应该牢牢地守住自己的饭碗,把饭碗捏在自己手中,不能好逸恶劳;只能通过勤奋与勤劳才能获得盛在你饭碗中食物。这是中华民族的饮食传统里对于吃饭的寓意深长的教诲,告诉你别不把吃饭当一回事,你不知道珍惜你饭碗里的粮食,必然不知道粮食得来不易。只是许多人现在早就抛弃了那些传统,但人们必须明白,你在家里吃的饭,并不仅仅是掏钱从米店里买来那么简单。粮食的生产过程,需要投入高强度的体力劳动,需要人们不间断的努力,才能收获丰收。正因为粮食生产的重要性,许多关于种植与栽培粮食生产的过程的词汇,早就被先民们移植到到了社会生活的人才培养里,成为了一种为社会服务的常识;可见粮食生产的重要性,直接关乎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我们吃什么,我们靠什么来保证人人都有饭吃。
  再说说“饭碗”的这个题外话,饭碗作为饮食器皿,其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泥质陶制的碗,其形状与当今饭碗无多大区别;即碗口大底小,且有碗足。多为圆形,极少为方形或其它形状。在其历史沿革中,不断变化的只有原料与质量,以及工艺水平和装饰手段,比如描金边与青花等等美术工艺。用碗盛饭食用,就视其为饭碗;如果盛菜,则为大一点菜碗;还有装茶小碗,称其为茶碗。
 中国人早在公元前约8000-2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就烧出了陶器,再由工艺与使用原料的改变而衍生出陶瓷制品。现代对于陶瓷的传统概念,是以自然界的硅酸盐矿物,如粘土、石英等无机非金属矿物为原料加工烧制而成,与玻璃、水泥、搪瓷、耐火材料等工业制成品同属于“硅酸盐工业”的范畴。历史上的瓷器制成品曾远销海外,成为“外邦”了解古老中国的名片之一。世界各国有钱的人们从中国带回去的瓷制品,被视为只有富人才能够拥有的珍贵物品。
 现代人所理解的“饭碗”其实已具有了双重意涵;本意为吃饭的碗,日常餐具之一;也喻赖以谋生的职业;比如某些职业会被人们称为铁饭碗,或者有人因为什么原因丢了工作,也叫丢了饭碗。在某些场合“饭碗”两个字需要打双引号,直接指一个人的“生计”与职业;其次,才指“盛饭”的碗。
 从漫长的上古氏族部落到奴隶社会,人们需要拥有一定的地位才能用得上泥烧的饭碗。随着瓷器的出现,用瓷碗“盛”饭,用瓷盘子“盛”菜肴也只有在供祭品时才会使用。人们虔诚的将黍稷等祭祀品放在漂亮的瓷器中以供祭祀,以求得上苍恩赐,祖先保佑。“盛”在汉字里并不单指?与茂盛,有时候指的是将东西装进去。将煮熟食物“盛”在碗盘里,因为很烫没办法用手去抓食,在金属冶炼还没有出现以前,人们只能使用细竹杆代劳,从而成为筷子的原型。
 根据《礼记》记载,古代人的餐具并不只有筷子,还有勺子。筷子作为一种餐具,怎么使用有明确的规定,并不是吃什么都能用筷子。“羹之有菜者用梜(jia),其无菜者不用梜。”梜同箸,也就是说那种像糊糊的汤羹的菜才会用筷子去蝴蝶牌和平东路起来吃。就像中国人吃饭用饭碗与筷子,西方人吃饭用盘子与刀叉一样,中国人的筷子饭与外国人的勺子与刀叉都源自于自己的发展史。在冶炼技术出现以后,中国人也曾用金属制成的勺子与刀叉吃饭,后来因为竹子做成的筷子随处可见,操作起来比较简单方便,勺子与刀叉就仅限于没学会使用筷子的儿童或有某些用不能使用筷子的部分人。
 今天我们所说的筷子,是后世的称谓,同时也被称为“箸”。比如宴请宾客时不像现在生硬地说大家吃呀!然后一群人杯觥交错,狼吞虎咽。那时候的客套说辞叫做请吃酒,而不是请喝酒;吃酒的过程,就是在请、请、请,连说三个请后,宾客一同举杯,将杯口靠近嘴边浅尝一口,然后在请共饮的说辞中一饮而尽。如果用镜头回放,那就是一个美妙的慢动作,显示出的是一种举止优雅,彬彬有礼的饮食文化。接下来就是再次斟酒,“请动箸”的劝菜过程。其实中国人的酒文化里,没有劝酒与赌酒过程,在酒过三巡以后,不善饮酒的客人可以说自己不胜酒力,就没有人会继续强劝饮;而不像现在一群人上了桌子,劝酒与逼酒都是硬劝,不喝好像还不行。 
 吃饭的精细化,在我的记忆里,家里有客人时餐桌上都会放上青花瓷的“筷架”,那种“筷架”一人面前一个,就像那种笔架,两寸长,半寸高,马鞍形;那筷架还有个别称叫做“落箸架”,顾名思义就是落筷子的架子。那些餐具是清洗以后放在一个小木柜里,使用的时候打开木小柜,饭碗,托盘、调羹、酒盅、筷子等等一应俱全。待到酒菜齐备,茶叙的过程也结束了,然后就是一番互相礼让座次的客套,最后才正式入席。随着父亲端起酒杯说一声“请”,一桌子客人才一起举杯浅尝,就像外国人尝咖啡,再轻轻一饮而尽。然后“亮杯”。就会到听父亲连说三个请、请、请,或者说请吃鱼,客人们就会从“筷架”拿起筷子,分别将筷子伸向装鱼的盘子。有的客人吃一口就将筷子搁在筷架上了,父亲就会说别停箸,都是一些家常菜肴,请多包涵。当酒席接近尾声时,有的人吃得快一些,就一直把筷子拿在手中示尊重。吃得慢的客人一边赶紧吃,一边一迭连声地说请落箸,请落箸;直到全体客人都吃完了,大家一起握住筷子的上部并平伸出去,另外一只手作邀请状,并连声说落箸、落箸,一餐饭才算真正结束。
 我们从《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的“民以食为天”就可以看出,无论古代现代吃饭始终是一件大事;人们深知一粥一饭皆来之不易,所以餐桌上的许多礼节,就源自于对于食物的珍贵与敬畏。
 我国地域广袤,东南西北的气候温差与土壤结构有差异,导致其种植习惯与粮食品种也不尽相同。东南沿海及西南各省因气候温暖,充沛的雨量适宜于种植水稻与水生作物;西北方与北方则根据气温条件的差异一般都只能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五谷杂粮。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种什么吃什么是封闭型农业生产时期人们没有选择的无奈。所形成的饮食习惯,成就了我们饮食文化的丰富多元。
 因为长期的自给自足,中国人总是端着自己的饭碗过日子,碗里装的也是自己的粮食。无论古代现代的政府,粮食自给自足总是其最基本的国策。土地上种什么粮食我们就吃什么,全都由气候与当地的土质决定种植品种。改变这种现状的因素,就在于技术的进步,以及粮食品种的优化,以及培育出来新品种的增产。
 在国门被打开以后,从国民消费水平的多样化以及饮食行业的需求出发,我们也从许多国家进口数量不等的粮食来满足市场的供应。随着国际形势的动荡,粮食最终会成为一个国家是否稳定的关键因素。就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强调的那样,中国人的饭碗必须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积极地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确保粮食基本自给,确保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的新粮食安全观。
 最近各国陆续宣布禁止粮食出口的禁令,世界第三大水稻出口国越南,已经限制大米出口;世界最大的小麦出口国俄罗斯,正在考虑限制出口小麦。世界第二大面粉出口国哈萨克斯坦也对包括面粉、土豆、胡萝卜在内的11种农产品实行限制出口;以及全球最大的稻米出口国印度,因为“封国”,出口几乎陷入完全停滞状态。因此,国内一些民众开始担心中国粮食安全的问题。
 所以,作为一个从农业大国逐渐地转变成新兴工业大国,虽然中国历史上有应对过无数次饥荒的经历与经验,但面对粮食生产与粮食储粮的问题,我们必须要有自己新的思路与新的对策,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花落平时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