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应城改革开放40周年回眸

  • 曾经飞蛾扑火
楼主回复
  • 阅读:3350
  • 回复:4
  • 发表于:2018/12/14 10:38:23
  • 来自:湖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应城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前,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

40年来,改革开放,春风化雨,改变了中国,影响并惠及了世界。40年来,湖北应城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与改革开放同行,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璀璨印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




——1981年,落实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应城农民杨小运“超卖万斤粮”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时代坐标;

——1986年,筹划与运作“撤县建市”,应城由商品粮生产大县蝶变为新兴的工矿城市;

——1992年,协办第二届全国农民运动会,体育场馆提档升级,全民健身广泛普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先全省,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应来之城”,连声称赞“规划得好,建设得好,管理得好”;

——1997年,国企改制盘活企业资产,应城盐化工涅槃重生,湖北双环登陆“深交所”,站上资本大舞台;

——1999年,坚持敢开放、真开放、全开放,新都化工、四川久大、宜化集团、青岛啤酒等战略投资者先后落户发展,应城盐化产业跻身全省重点扶持产业集群

——2003年,长江埠赛孚公司生产的产品运用于“神舟”三号飞船,长江埠赛孚工业园被评为“国家火炬计划应城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

——2005年,汤池温泉整体开发成为全国4A级景区,引来百万游客养生度假休闲,成就全省旅游行业一匹黑马

——2008年“无中生有”策划“国家矿山公园”,应城西部旅游版块呼之欲出,实现由卖原膏向卖文化转变,越做越大,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2010年开发区与黄滩镇合并运行,省级开发区扩大到28平方公里,城南新区崛起于富水河畔;

——2012年,率全国之先实施公立医院试点改革,“以药养医”和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得到有效破解;

——2015年,创新实施“四区五城”战略,应城翻开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新篇章……



图片来源:应城网


图片来源:应城网

     40年的先试先行

40年的求是创新

40年的砥砺奋进


让应城这个“千年古县”发生了沧桑巨变,实现了历史跨越。

最能体现这些变化的是:经济指标不断倍增

数字是枯燥的,但最能反映实际变化。

201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现价)达到287.1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1.28%。

2017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至290.72亿元,年均增长24.48%。

2017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52.32亿元,年均增长15.70%。

2017年全市财政总收入24.88亿元,年均增长14.19%。

2017年全市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6.77亿元,年均增长16.41%。

201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91元,年均增长13.12 %。

2017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21元,年均增长 14.91%;






三次产业比重不断优化升级,从1978年的40.9:39.6:19.5调整为2017年的17:56:27。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应城各项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最直观体现这些变化的是:城乡颜值不断刷新

城市的面貌是展示一座城市最直观名片。

改革开放初,应城城区还一直界定于“南不过老汉宜公路,北不过倒口桥,西不过县河,东不过宋应公路”的狭小范围;现在,城区建设早已突破界限,面积由建市时的3.4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33.1平方公里,城市人口也由3.2万增加到29.8万。

改革开放初,应城最高的建筑为解放街的7层广电家属楼,最好的小区是拥有12栋多层建筑的城东小区,现在20多层、30多层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随处可见;碧桂园、海山应置城、金港一品、中央广场等高档小区不断涌现、遍布城乡。

改革开放初,应城只有汉宜公路、宋应公路两条主干道,现在已形成“三纵五横一环六网”交通网络,新修建的长荆铁路、武荆高速、武汉城市圈环线高速横贯东西、连接南北,村村湾湾通上水泥路,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2058公里,是改革初期的6.73倍。

40年来,应城城乡基础设施同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发展,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农民的土坯房、旧平房大都换成了“小洋楼”,村村挑水吃变为家家自来水。40年来,应城坚持象保护生命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推进华能热电与域内盐化企业热电联供,空气、生活饮用水质量得到极大改善和提高,城区空气污染指数小于100的天数超过349天,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达到III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应城连续七届获得省级文明城市、卫生城市,2016年跻身国家园林城市。

最生动体现这些变化的是:产业实力不断提升

产业强,则县域强。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活,则全盘活。

改革开放初,应城农业“以粮为纲”,“一年两季”“搞双抢”,“脸朝黄土、背朝天”,劳动强度大、比较效益低,“种田纳粮天经地义”等等,是当时“三农”工作最深刻的记忆;现在不仅告别“交纳皇粮千年历史”,而且茶、山、渔、湖一应俱全,虾稻、稻鳖连作等蓬勃

图片来源:应城网,网络
内容来源:应城市改革办



  
  • 有钱就是任性
  • 发表于:2018/12/14 11:13:47
  • 来自:巴西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点赞
来自手机版
(0)
(0)
  
  • 难免心酸°
  • 发表于:2018/12/14 11:13:48
  • 来自:美国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应城改革开放40周年回眸
来自手机版
(0)
(0)
  
  • ╰华灯初上、旧人可安°
  • 发表于:2018/12/14 11:13:49
  • 来自:西班牙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应城越来越好
来自手机版
(0)
(0)
  
  • 怡岚
  • 发表于:2018/12/14 12:12:09
  • 来自:日本
  1. 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来自手机版
(0)
(0)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