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圣家岭教堂(红堂)

圣家岭教堂(红堂)

关键词:圣家岭,教堂,红堂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应城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138099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2950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红堂,即圣家岭教堂,俗称卧虎岗红堂,简称红堂。红堂位于应城市区城西5公里城北街道办事处红堂村卧虎岗。

清·光绪三十一年,天主教徒廖仪仁,从其原籍随县聘请意大利籍康神甫来应城传教,并在县西卧虎岗修建教堂。教堂选建在卧虎岗一块较高的坡地,坐西朝东,为一栋三室一厅的平房。康神甫因年老告退后,先后又有法国籍德神甫和意大利籍德国人梅占春来主持教务。梅神甫为人专横凶狠,作威作福,动辄打人,乡民恨之入骨。1920年冬,盐洞工人雷幺(应山县人)因当众戳穿盐号“大秤收柴,小秤出盐”的伎俩,被罚到天主堂服苦役,遭梅毒打,后被解雇。雷幺返回应山,邀把兄弟,拟夺矿警武器,施行报复。事泄,便率失业矿工在天子岗打出“劫富济贫”的旗帜。19238月,雷幺率数百之众来应城。94日在卧虎岗抓获了梅神甫,并将其反绑在方桌上游行示众。此事件成为轰动一时的“应城教案”。事发后,意、法两国驻华使馆向北洋政府提出严重交涉。湖北督军萧耀南派重兵剿捕,便诱以1万银元重金,企图赎梅。雷幺不为所动,率兵撤回应山。不久,押梅转至河南桐柏与刘广林等部合为一股,周旋于桐柏、枣阳等地。后鄂、豫两省联军进剿,为时三月,虽在桐柏柳树庄抹角楼将梅救出,终因伤重毙命。事后,经天主教陆德泽(京山县人)出面斡旋,北洋政府与意、法两国签订了赔款协议。并用赔款修建汉口梅神甫医院(即今武汉市传染病医院)和应城卧虎岗天主教堂。至此,一场轰动全省的“应城教案”才得以了结。

1924年,利用“应城教案”赔款,经省教会同意,确定在原卧虎岗教堂地址上兴建大教堂,并命名为“圣家岭教堂”。

圣家岭教堂为罗马式群体院落建筑,由于教堂使用机制红瓦和彩色压花玻璃,远眺近视流光溢彩,火红一片,因此人们习称它“红堂”。

新教堂竣工后,圣家岭教堂于1924年动工,1925年底竣工。教堂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00余亩,教堂院前为附属小学活动场地,置有蓝球场,单、双杠等体育活动设施、设备。

整个教堂分为头院、中院、后院。头院门两边各有耳房,西面是一栋平房,四室一厅。中院便是教堂。教堂两则筑有西式平房,走廊均为砖嵌通道。一排绿色的“青年矮”紧连其边。教堂与平房之间,栽有塔柏、黄洋球。东侧平房有神甫休息之所,高爽宽敞明亮。

教堂正面宽11.5米,长25米,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教堂顶楼,内挂铜钟一座,正面外沿做有十字架标记和“圣家岭”三个大字。教堂内北面祭台长5米,宽2米;天花板与地板均涂以国漆。祭台后壁挂有耶稣像和十字架,两侧墙上挂着圣母像。祭台两边各有耳房,向堂外开门,为出入之处。教堂可供500人做弥撒。教堂后面是一栋两层楼房,砖木结构;西半楼为藏经室和收藏室,东半楼为修道居住的地方(当地人称修道为洋尼姑)。楼房后是后院,栽花、种树。整个教堂布局开阔,富丽清雅。长时间以来教堂的名字“圣家岭”、“卧虎岗”、“坝子上”都被“红堂”所代替。

“红堂”落成后,除了开展传教活动、发展教徒外,还扩建了学校,名为“红堂小学”。“红堂”还请了五、六名修道,在红堂开办了个诊所。日军侵入应城时,神甫和修道士一起离开应城去汉口,诊所也随之停办。

一段时间内,教会的重大节日,如复活节、圣母降临节、大赦节、圣母升天节、圣诞节等都在红堂主行隆重的纪念活动,远近的教友都来做弥撒。“红堂”还招揽了很多人入教,入教的目的各不相同。富庶之户想凭借天主的教权,攀高结贵,进一步招揽财富;贫穷之家,则企望将来摆脱贫困;还有一些土豪劣绅、地痞流氓,入教后则可依仗教会势力为所欲为。

神甫做弥撒或做各种神功,教徒们都要相请,每次除供吃喝外,还得给银元五元,当然越多越好。有钱的教徒为了酬敬神甫,每年圣诞节总要送许多食物和钱财,因此,神甫是终日佳肴充腹,财满私囊。

当时,我国天主教都是受帝国主义控制和利用的,即使他们披着“友好”、“仁爱”的外衣兴办一些“慈善事业”,或者外国传教士的一切“仁慈”的伪善表现,也都是为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政策服务的。

应城沦陷时期,红堂由德明达神甫主教,他是意籍法国人,年约60多岁,能说中国话。他利用日、意是轴心国的关系,到县城宪兵队交涉,弄了一个保护证,上面写着:“意大利居民财产保护,禁止入内。”神甫叫人做了一个木牌,挂在大门口。这样,日本兵和伪军就不进红堂。德明达虽说让一些中国人暂住“红堂”避难,但他对日军的侵略暴行从不表示愤慨和指责。德明达神甫的传教活动开展极少,平时养尊处优,闲得无聊时,将麻雀关进教堂,捕吃麻雀肉。

“红堂”是应城乃至湖北省著名的历史建筑物,记录了近代历史上应城天主教发生、发展和消逝的全过程,是我们了解清末至民国时期应城政治、经济、文化的演变以及社会意识、宗教信仰和民间风俗的实物见证,对研究应城近代历史文化具有极高的价值。

“红堂”历史建筑80多年来,一直是应城人民反帝、反封建、反殖民主义经济掠夺和精神文化奴役斗争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教育基地,是应城近代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3789983311 传真: 邮箱:1017357009#qq.com
地址:应城市城南大道庙湾19号 邮编:432400
Copyright © 2004-2024 湖北航程网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